(作者: 杨春南 詹亦嘉 黄玫)
起源于虚拟经济领域的美国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国内外理论界和政界大多认为虚拟经济过于发达是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并建议中国要因此放慢虚拟经济建设的脚步。但也有部分专家学者表示,中国建设虚拟经济的步伐非但不能因美国金融危机而放慢,而且应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建设既与世界经济体系相通相融又相对独立的可自我循环的虚拟经济体系,这才是中国扩大内需、抵御金融危机、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出路。
走出对虚拟经济的认识误区
从表面上看,美国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华尔街的大型投行和“金融精英”,他们制造出一个又一个经过反复包装的金融产品,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泡沫,因此有人认为,美国金融危机主要归咎于具有高度流动性、不稳定性、高风险和高投机性的虚拟经济。但调查发现,要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就必须走出对虚拟经济和金融危机关系的这种认识误区。
首先,虚拟经济对美国国内经济和国际地位的贡献利大于弊。天津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王爱俭认为,虚拟经济具有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支持、转移风险、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实体经济运作效率等作用。统计数据显示,由于布什政府大力推行虚拟经济,美国民众自有住房率在8年内从20%提高到了60%。
其次,金融危机的实质是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关系失衡,而不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朱相远认为,此次金融危机是美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失衡而导致的一次周期性洗牌,美国经济复苏的出路并不是消灭虚拟经济,而是完善平衡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
再其次,美国虚拟经济制造出的购买力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国际机遇。专家认为,实体经济已难以满足现代经济和资本的发展需要,只有虚拟经济才能为消费市场和资本市场创造出更大的空间。美国虚拟经济的发展扩张了美国经济,大大提高了美国民众的就业率、收入和消费能力,而他们所消费的产品有很大一部分是在中国生产的。
中国政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祈斌指出,虚拟经济的发展如果脱离了实体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就会产生灾难性结果,金融危机的降临是金融衍生品市场脱离实体经济发展需求的必然。不过,虽然虚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有“剑走偏锋”的情况出现,但不能由此否定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历史反复证明,资本市场在推动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依然还是当今全球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实体经济需虚拟经济推动
业内人士指出,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的虚拟经济建设已初见成效,但实体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不断加快建设虚拟经济的进度,从“虚”入手,在“实”落脚,促进实体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其一,我国虚拟经济已有一定规模,并具备极大的上升潜力。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的银行体系与资本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已经初步建成区域性金融中心。但与此同时,居民倾向储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规模都不大。国际清算银行估计,2006年底,美国境内的股市债券外汇大宗商品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市值约为400万亿美圆,为2006年美国GDP的36倍左右,而我国则是10倍左右。这说明我国的虚拟经济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其二,我国实体经济的进一步扩张有赖于虚拟经济来提供新空间、新动力。实体经济发展空间终究有限,而虚拟经济的发展将给实体经济带来极大的影响。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的一份报道指出,中国金融体系若真正得以改革,将使中国的经济产出扩大17%,即每年增加3200亿美圆。
其三,利用虚拟经济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模式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陈志武指出,现在许多发达国家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并重的模式。中国要从弊端较多的出口拉动投资驱动型的模式向消费驱动型的模式转型,这是一个绕不过的关口。同时也是加快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出路。否则,中国只能继续依赖出口和固定资产投资来维持经济增长,永远剪不断对国外消费市场的依赖。而且,中国要成为创新型国家,如果在金融方面的创新不显著,那其他行业也不可能实现创新。
发展虚拟经济的4大突破口
专家指出,把握住当前难得的历史契机,研究正视如何建立完善中外金融“防火墙”,以虚拟经济建设来扩大内需迫在眉睫。中国要实现虚拟经济建设健康快速发展,应以以下4个方面为突破口。
第一,把发展虚拟经济作为建设现代服务业的核心,通过虚拟经济平台加快生产要素的高速配置,提高实体经济的运行品质。中山大学教授郭小东指出,当前特别要加强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业,通过创新的金融产品为各种高科技和创意产业提供直接的资金支持。这样既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又可有效防止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变质为泡沫经济。
第二,要以建设虚拟经济为抓手,推动中国金融体系改革再上新台阶。一方面,与美联储职能相似的央行应更有效、更公平地推动金融创新平稳快速发展,为实体经济注入强大动力。另一方面,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正进行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要通过虚拟经济建设密切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促进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从而控制风险的规模。
第三,建立中外虚拟经济“防火墙”,降低中国虚拟经济受国际投机资本和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是国际资本获利的主要目标和市场,但国外“热钱”不受控制地流入流出中国会为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埋下隐患。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叶辅靖认为,为保证金融安全,应根据中国经济利益的需要,以专项法规的定向约束和管理体系的特别设计为手段,对国外“热钱”设置制度化和非制度化的市场障碍,以防止外资金融机构借机控制中国金融市场扰乱金融稳定。
第四,充分发挥中国巨额外汇储备及美国最大债权国的优势,在建立实际金融新秩序也即虚拟经济的新规则、新机制方面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建议,中国在参与全球金融救援行动中应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世界金融机构中争取更大的话语权;在购买美圆及其相关金融资产时,可以要求更高的权利保证和更为优惠的价格;可以主动提出建立“美圆-欧圆-人民币”的发行联动机制,相应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在全球层面上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朝于我国有利的方向发展。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